用錢買得到的公平發幣原則,貴嗎?

網上有一篇文章《莫再以純軟體觀點思考加密貨幣》提到比特幣收發的驗證協定在實際運作上很浪費資源(電),而且對比特幣長遠發展樂觀的人過度採取了軟體人的觀點,乎不太認同軟體思維。

是的,不要以純軟體的觀點思考加密貨幣,也不必要以純硬體的觀點思考加密貨幣的去向,畢竟多元觀點多元考量,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好的。

倒底什麼是軟體觀點,又什麼是純體觀點?不同的觀點會在思評加密貨幣時有什麼不同的傾向?

硬體有形,大家都知道硬體就是指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一般人直覺花了錢應該要能買到的是有形的東西,而有些無形的意識形態(如民主機制)除非得而後失,否則並不會想要花錢去買摸不到的情境,如「民主」、「自由」。

比特幣易手的交易記錄靠所有想參與者的人來查驗,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礦工」,查驗的酬勞是新發行的比特幣,新發的比特幣只會發給特定幸運的礦工,協定設計成人人都有機會、個個没把握獲得,算力上的浪費是為了保證得奬者的公平性。

該文所指的「浪費」其實是在為了達成公平原則而在硬體算力(電力)上的耗用,尤其是指的是比特幣 Power of Work 協定下,它每十分鐘世界上有千人、萬人參與耗用算力的挖礦者,却只有一人(或一組人)會「中奬」得幣。除了該組中奬者之外,其它的人為獲幣而投入的電力成本(還有硬體折舊)都化為烏有、一去不回,這確實是花費,也是比特幣協定的公平實踐共識機制的發行成本。

其實,發行比特幣有成本,而無論挖取黃金、發行法幣,也都有成本要投入,都很耗費或耗能,不同貨幣的發行成本不一,負擔成本的人也不一。

加密貨幣最秏能的部份是發行新幣時要決定要把新幣給誰,也就是俗稱「挖礦」的階段。挖礦軟體是腦力的結晶,比特幣加密數位貨幣軟體都是開源(open source)形式存在,取得者没有金錢成本也不必用錢買,上網下載即可,但執行挖礦軟體要花電。

雖然開源軟體没有成本、不必花費買,在硬體上跑免費的軟體就要花電錢了,而且很多錢。軟體執行在硬體除了電費還有直接或間接對礦機的購買,所以挖礦者「浪費」的費用其實主要是電力成本,再加上硬體的耗損成本。

硬體提供的是不能更動的電路,軟體層提供的是有彈性的版本更新或功能變化,一切可以在硬體不變(也不能變)的前提下提供應用上的彈性,在硬體已生產出來而還不用被汰換之前,軟體一直有改進的可能讓硬體資源能被好好利用,軟體加硬體的合體應用變得有意義,軟體促進應用方式的演進,軟體體相輔相成。

比特幣的區塊錬的應用是軟體配合硬體的結果,它是一種分散式儲存資料結構的應用。區塊錬是一種分散式資料庫的概念,這個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資料庫大家都可以公開看到,且分散存放在成千上萬個硬體結點上都有同樣的備份。

比特幣交易「確認」(共識機制加上驗證機制)其實是民主機制在金融界的應用,把一人一票的概念應用到虛擬貨幣發行分配上來,以一個計算力一個機會的方式隨機決定誰可以分配到發行的新比特幣,這種以算力為基礎的隨機方式,建立在没有一個人可以獨攬獲得比特幣的特權,無人能攏斷而實踐公平、公正、公開的發幣方式。比特幣六親不認的共識決策方式方法中立又有信用,無政權可左右,它比起以中心政權說了算的法幣(如新台幣、美金等)更有長遠的生存能力、更有公信力,因此長期下來更有成為交割貨幣或儲備貨幣的保值潛力。

我們應該要跳脫單純軟體或單純硬體觀點,而從整體應用來看待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效能是否可以再改進,我們不要忘了硬體的功勞,但也不要忘了軟體的彈性,如果有不合適、有錯誤、有更好的驗證方式,硬體不容易改,而軟體可以改版,經由比特幣分岔產生改良種新幣就是實例,以市場(使用者)的反應來決定各幣的前㬌,而不是由政權說了算。自由、民主是有强烈控制慾的政府最怕加密貨幣的原因。

將比特幣協定的營運成本的計算力浪費歸在軟體觀點是不相關、也不恰當的,如果要檢討改進,應該是要檢討協定本身為什麼會要設計成如此耗費硬體和電力資源的原因,難道以没有單一決策中心的共識機制達成集體決策就非要耗掉如此多的算力不可嗎?

現實世界中要實踐民主的代價大到難以想像,民主社會的政策執行要經過左評估、右審查,導致民主社會行政效率低,短期看社會效能比不上有能力的獨裁政權國家。但歷史告訴我們,依靠有能力的獨裁中心不能長治久安,終究人制不如法制。比特幣協定就是法,法制的價值高,成本當然也所費不貲,用是用錢買得到的發幣公平性。

比特幣目前仍以算力成正比的隨機發幣方式發新幣給礦工,不像法幣的發行是將新幣發到特定機構的帳上。哪種方式比較符合公平、正義?明眼人一看便知。

追求公平是有極大成本的。未來,一定會有其它數位貨幣出現更低成本、更好的協定以軟體的形式達成公平性,但不要忘了,再好的應用程式的最底層的功巨仍是硬體。

所以,不必再拘限在單一軟體或硬體的思維來思考加密貨幣,而是以整合應用觀點來思考去中心化的數位貨幣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參考: